因應核災環變 宜蘭擬設多能力實驗室
考量宜蘭縣位處台灣東北隅,並緊鄰西太平洋魚場及洋流,為使縣民在周遭環境有可能遭遇核災威脅的情況下,得以免除影響農漁產品及周遭環境品質的疑慮,環保局長陳登欽建議應將「建立縣級,受國際認證,具備多種環境及食品品質檢測能力的實驗室」,作為環境監測網建置計畫中的長程目標。
陳登欽4日向縣長林聰賢簡報「宜蘭縣環境監測網建置計畫」時,作了以上表示。林縣長則強調,環境監測應該成為一種好的教育,使宜蘭得以永續發展。
陳登欽指出,環境監測是政府用來掌握環境品質,即時因應環境事件,並作為長期政策推動參考的重要工作,宜蘭縣目前在空氣、水質、土壤都有局部之長期監測,並建置資料庫。
又指出,全球氣候及環境變遷迅速,境外產生的環境問題多而且複雜,更有複合式環境災難發生的可能,應為人民生命與環境的保全建立資訊。因此,為了使環境監測工作能夠因應時勢,環保局提出「環境監測網建置計畫」,期能對宜蘭縣整體環境做更全面、迅速的監測與掌控。
陳局長特別提出兩項擴散模擬案例,其中包括「化學濃度與臭味強度模擬〔ISCST-3模式〕」,以及「HYSPLIT模式為大氣傳送模擬模式」。前者模擬日期為100年11月至101年10月,係針對〔包含台化龍德廠等10家工廠〕4種嗅覺閾值較低之空氣污染物,包含硫化氫、二硫化碳、醋酸及氨氣,藉ISCST-3空氣品質模式進行臭味強度和化學濃度擴散模擬。
後者則被廣泛應用在臭氧、沙塵暴、含碳氣膠、森林火災。還有該模擬計畫也能夠反應面、線源污染,並能適用於事故發生時的各種不同氣象條件;模擬東亞地區核電廠核事故之排放擴散、傳送及其沉降特性;作為事故快速排放評估工具等。
陳局長同時透過投影片提出報告,並以核四與宜蘭平原模擬參數說明,在東北季風、春季鋒面等六種氣候事件,經過許多畫面重疊製作成動畫,得以預知及了解72小時內輻射塵沈降量達永久管制標準,對宜蘭地區的影響。
環保局也規劃在26所國中小設置簡易環境監測設備,包括簡易氣候測量設備、檢測酸雨用PH計等。林聰賢縣長強調,要讓縣民了解生活環境的認知,進而預防有害物質的入侵,以保障縣民健康及安全得以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