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光棘冠海膽 現蹤墾丁海域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今天指出,最近在墾丁海域發現罕見光棘冠海膽行蹤,讓墾丁海域發現的海膽種類增加到24種。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研究人員黃興倬於2月下旬,在墾丁核三廠出水口附近海域進行潛水調查時,發現一隻未曾見過的海膽,於是將標本採集上岸,並得到主管單位的許可後帶回科博館鑑定。
經科博館長期研究海膽的生物學組研究人員李坤瑄鑑定後,證實這是台灣新紀錄的屬種「光棘冠海膽」,光棘冠海膽的分布雖然廣泛紀錄於西太平洋的沿海與海洋性島嶼上,但卻相當罕見,台灣海域更是第一次發現它的蹤跡。
科博館說,根據外國文獻記載,光棘冠海膽為夜行性的海膽,白天棲息在珊瑚礁縫隙的背面,夜晚會攀附在珊瑚礁岩上。經野外觀察,光棘冠海膽會利用口面的短棘在海底快速爬行,移動速度可達每秒3公分,可以算是海膽一族中的「飛毛腿」。
墾丁珊瑚礁的生態多樣性,舉世知名,科博館表示,近年國內海底攝影風氣盛行,許多潛水客於台灣各地的珊瑚礁潛點,紀錄到相當多種過去以為只有國外才看得到的珊瑚礁區珍稀生物,也在無形中帶動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風氣。
科博館強調,這一屬的海膽目前全世界僅有兩種;光棘冠海膽目前在印尼的安汶島、澳洲大堡礁、關島及琉球群島,水深50公尺以內的珊瑚礁海域都被紀錄過,這次在墾丁核三廠出水口發現的標本,為台灣海域的新紀錄,也將墾丁海域發現的海膽種類,推增至24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