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科課綱調整 學生老師都面臨挑戰
《99課綱》中強調「五育並重」的目標,而使自然領域有著較大幅度的修正,並與數學科之間有些橫向統整的落差,因而教學現場產生諸如課程內容過量、過於艱深之問題,以及課程安排的邏輯順序、橫向整合、縱向連貫與大考中心考試內容的搭配等等困難。12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後,現行課綱如何因應「適性教育」與「差異化教學」的需求,教育部決議在不更動普通高中課程總綱的前提下,針對數學及自然領域學科課程綱要進行微調,並配合12年國民基本教育於103學年度正式實施,以奠定學生的基本知能並強化多元適性學習。
物理科課綱微調依循本次微調之規範與精神之下,僅做了極些微的調整;調整的內容完全在於「基礎物理一」部分,其餘「基礎物理二A」、「基礎物理二B」與「選修物理」的課綱內容皆未更動。調整的依據主要為物理學科中心所蒐集之高中物理教師之意見,其中有意見表示「基礎物理一」授課時數不足,但同時也有意見表示「基礎物理一」部分主題與國中理化課程以及「地球科學」的部分內容有相當重疊,所以「基礎物理一」課綱主要微調項目為授課時數的調整,以及第九主題「宇宙學簡介」刪去第一小節。
教學現場的心聲
對於物理科課綱微調的結果,很多老師仍反應無法對「宇宙學簡介」教學有充份信心。北部知名學校某教師於社群網站Facebook上寫著「物理人寫、教宇宙論的慘案:某一版本的基礎物理例題竟要求根據哈柏定律,計算仙女座大星系遠離的速度?更糟的是某一版本的題庫竟然要求根據哈柏定律,計算北極星遠離的速度?寫書的人不求甚解、審書的人不查、教書的人照本宣科,於是全高中生都在算北極星與仙女座大星系的遠離速度!」這應是對課綱、課本及教師教學提出的嚴重警訊。
課綱出現新內容時,教師能否能勝任?透過講習是否能夠補足基本學養?教材編製是否有經過試教?對於新領域如何評量教學成效(或是能夠正確命題)?太多的疑問充斥,無法解答。
三場研習的觀察
有鑑於前述問題,物理學科中心遂於北中南分三區辦理「課綱微調課程教師增能研習」,內容包括宇宙學示範教學、宇宙學新知與教學問題討論。在北中南分三區「課綱微調課程教師增能研習」的教學問題討論部分,大致歸納如下:
一、教學疑難:(1)天文距離如何量測?(2)何謂大霹靂?
二、天文新知:(1)怎麼知道宇宙正加速膨脹中?(2)何謂暗物質、暗能量?(3)何謂平坦宇宙(4)為什麼會有質量?
三、教學評量:(1)有關「宇宙學簡介」如何評量(命題)?(2)「學測」會如何考?
要解決上述教師的疑難問題可由兩方面著手:第一是由各教科書出版商聯合設置教學問答平台,回應教師教學評量或學養精進的問題。第二則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設置教學資料資源庫,提供教師教學所需。
針對課綱新內容實施流程建議
宇宙學對大部分的高中教師是一個陌生的領域,出現在大考的範圍內,如何掌握教學與評量,讓教師惶恐焦慮。若能在制定課綱的過程中,請課綱委員(或其他專業人員)試寫教材,實地在不同程度的學校試教,便可修正改進建立共識。然後再公布課綱內容,施行上反彈反對的聲音將會比較少,推動會比較有效能與順利。再依前述建議,設立問答互動教學平台及教學資源中心,讓老師能充份備課,演出一堂成功的教與學。
未來課綱的研擬方向
高中無論是分組或是選課代替分組,高一(十年級)似乎是關鍵的一年。最新公布2012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結果,台灣在65個國家或經濟體當中,科學素養第13,退步1名。因此,如何在高中階段提升素養似乎是個重要關鍵。目前研究擬在高一必修課程內加入「建立模型能力」、「資訊與亂度」、「專題研究」等新的主題,對學生老師都是一種挑戰。能否落實,端看社會大眾的接受度以及實施的流程與配套是否完備。
未來教學的挑戰
2007年,美國科羅拉多州洛磯山林地公園高中的兩位老師為了解決同學缺課的情形,開始使用螢幕擷取軟體錄製簡報與講解旁白。而後將預錄好的影片上傳到YouTube網站,讓學生能自行上網瀏覽學習。當這種教學模式顯現出有所成效,兩位老師開始改成以學生先在家看影片講解,再設計課堂互動時間來完成作業,或替實驗過程中遭遇困難的學生解惑的方式進行課程教學,同樣也獲得良好的反應,此模式也被定名為「翻轉課堂」。藉由「可汗學院」的創辦人——薩爾曼.可汗及其演說之影響力,「翻轉課堂」這個概念更被為人所知所用。
科技進步帶來「翻轉課堂」的契機,課堂上由「教師教學為主」轉變成以「學生學習為主」的模式。課綱擬定後,教科書如何編寫來因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內容,教師要如何兼顧學生的「異質性」實施差異化教學,如何帶起每一個落後學生的補救教學,都將是未來幾年學校教育的主流問題,教師除了知識專業上的精進,如何在教學專業上加強學理及實務的經驗(教學工作坊、行動研究)也是師培機構當前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