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人力不足 一個食安稽查員 幫4萬人把關
各形各色的食用油,塞滿了走道、櫥櫃,放眼望去還以為進了大賣場的倉庫。
為了應付前一陣子的混油事件,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實驗室沒日沒夜趕工,試圖揪出不肖業者犯案證據,結果剛開張三天的「液相層析高解析度串聯質譜儀」,就因為「過勞」得停工維修;實驗室的組員更因整天盯著電腦上的數據,眼睛腫得不成人形,得去眼科報到。
抽查油品 廿五人日夜操勞
混油事件爆發後,這編制僅廿五人的實驗室每天趕工檢驗兩百多件油品,不管是上班日還是周休日,每晚十點實驗室還燈火通明,連機器都累壞了,更不用說血肉打造的員工,不少因為超時加班掛病號。
根據食藥署統計,目前中央與地方食品稽查人力分別是一百六十二人及四百一十四人,平均每人要為近四萬名民眾的食品安全把關,與美國二點三萬人、英國兩萬人相比,明顯不足。
但食安人力不足不是始於今日。三年前塑化劑事件就凸顯了台灣食安人力、設備不足,時任行政院院長的副總統吳敦義,在跨部會會議時承諾將擴充食品藥物安全檢驗人力物力,去年行政院核定「清雲行動五五方案」,說要在五年內增加食安經費十五億元、員額五百人等。
但一年來,食藥署僅增加一億多元經費、四十五名稽查人力,偏偏這一年食品問題層出不窮,政府捍衛食品安全的決心,成了人人質疑的靶心。
食藥署副署長吳秀英苦笑表示,現在政府財政困難,雖然人力還是不夠,但預算、人力都有增加就算是很欣慰的。
食藥局前局長、台大毒理研究所教授康照洲說,真實狀況是,衛生人力配額不足、工作繁重,相關科系的畢業生投入的意願不高,每年新進人員不及退休、辭職的人數。
食安風暴 損壞國家經濟力
康照洲說,經過這幾次食安事件,連東南亞國家都開始對台灣出口的食品產生疑慮,這不只是關乎民眾食的安全,更損壞國家經濟力。
他表示,政府高層應嚴肅看待食安問題的後果,建議人事行政局應將擴增人力所花費的經費與食安問題造成的損失來比較,評估利害得失。
他以美牛可否含萊克多巴胺及塑化劑事件為例,當時政府若投入一千名人力,成立衛生稽查大隊,一年約只需五億元就可防患未然;比起美牛、塑化劑事件爆發後,國內銷毀進口不合格食品,相關產值共損失一百億元,那個比較划算?
康照洲也提醒,即使食藥署努力為地方爭取衛生人員經費,卻容易因為地方財政緊縮,導致增加給稽查人力的經費不見得會被真正運用在維護食藥安全項目上。
食藥安全 能減少醫療支出
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理事長陳美霞表示,衛生福利部對於經費的分配需要重新檢討。以去年的預算為例,九成以上都用在後端的醫療,食藥署僅分配到百分之三預算,食藥安全其實算是前端預防工作的一塊,政府應更重視預防的工作,才能減少醫療的支出。
衛生署前副署長蕭美玲建議,台灣目前食安相關稽查人力確實不足,在業者自律不可靠的現在,增加稽查的強度和密度是必要的;至於短期要招募足夠的人力,不該只依靠每年一次的高考來補充,可學習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作法,開放多元管道招聘具有相關專業的人或是業界人士,既不會對業界作業陌生,也可縮短培訓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