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數理奧林匹亞競賽 台灣獲得309面金牌
因為有一群學生的努力,台灣又在國際競賽上揚名立萬!2013年的亞太數學、物理、國際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與資訊奧林匹亞競賽獲獎學生之優異表現,除了數學與資訊無國際排名外,物理與地球科學在近3年內,排名均在前3名之內,地球科學部分更獲得3金1銀佳績。俄羅斯的國際化學奧林匹亞競賽中,台灣在73個參賽國,292名學生中獲得3金1銀。
國際生物奧林匹亞競賽的隊伍較特別的,是其中有一位現就讀台大的女學生隊員許家安表示,他們來自台南、台中、花蓮與台北,在選訓的營隊時分組,才因此結識,該團隊常須一起合作討論,在與學科相關的部分,多有較激烈的爭辯,但都能「愈辯愈明」,很快達成共識,只有「中午要吃什麼」,才是讓他們難有共識的話題。比賽內容除筆試外,還有實作,讓他們的思考能力更上一層樓。至於實作部分的內容,許家安表示,他印象最深刻的題目,是主辦單位從博物館帶來大量動物頭骨,要他們測量這些頭骨大小、並分析它們的演化與親衍關係。因為這些標本製作繁複,價格多為上千至上萬元,令他想要珍惜這段難得的時光。
目前就讀建國高中三年級的陳君奕,將憑著這項榮譽保送台大醫科,現已通過第一階段,其後他必須與全台的滿級分學生競爭。看起來憨厚的他,還會拉小提琴與低音小號,可見他並非只會死讀書的學生。他認為包含台灣在內,東亞的學生較為認真,且有點在意名次,而西歐的學生的輕鬆態度,就像在參加一場夏令營。但他們多是很好的朋友,常在臉書上討論各種有趣的問題。從這場比賽獲得的自我肯定,就是最大的收穫。他希望能為醫學界盡一份力,即使過去有許多關於醫界工作生態的負面報導,他也不以為苦。
在化學部分獲獎的江泓表示,他從幼稚園即開始接觸數學,當時園長會給院童看些較超齡的數學科目,但他多看得懂。在建中數理資優班內有堂研究課,因此他才得知這個比賽,但有同學國中就知道了,因此在準備上差了一點。且因他獲得的資源較少,又是單槍匹馬上陣,讓他受到很多挫折,也有過慌亂時刻,但他不敢讓老師知道,只是躲在圖書館玩臉書小遊戲。所幸最後重建信心,努力也獲得回報。
教育部常務次長林淑真以自己的兒子為例,顯示數理成績好,不代表在這些比賽能獲獎,因此這些獲獎學生,必然都是該領域的佼佼者。另外,教育部將根據不同的獎牌頒給獎學金,優異的學生還有留學補助機會,繼續進修。有學生在致詞時表示,他發現,台灣人要更加努力,才能在國際上發光發熱。數學項目的指導教授林延輯表示,數學的比賽內容多從高中學科出發,有代數、幾何、組合等,營隊的訓練多是以分組訓練、了解考古題與國際比賽概況為主。他認為比賽只是這門學問的起點,未來這些學生還有更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