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造出「迷你人腦」
在實驗室培育出的類腦器官 奧地利等國科研人員利用人類幹細胞,首次在實驗室中培養出具有人類大腦一些特有組成部分的「類腦器官」,又稱「迷你人腦」。
「迷你人腦」培養始於人體幹細胞,由奧地利分子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于爾根·克諾布利希和馬德琳·蘭開斯特與英國、德國等方面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
研究人員利用特別搭配的多種營養物質,促使幹細胞生長並組成複雜結構,以此培養出可以形成腦和神經系統的神經外胚層。神經外胚層組織碎片被放置在一個旋轉生物反應器內,在有氧氣循環和養分供給的環境下逐漸形成「類腦器官」。
按研究人員的介紹,開始培養一個月後,神經外胚層碎片組成視網膜、脈絡叢和大腦皮層等大腦組成部分。兩個月後,「迷你人腦」長成,儘管大小僅4毫米,結構細密程度難以與發育完成的人腦相比,卻擁有能夠放電的神經元和多種腦神經組織。「迷你人腦」問世標誌著科學家首次成功以「三維」形式複製人腦組織形成過程。
未來可用於治療孤獨症等
克諾布利希說,培養「迷你人腦」的目的不是「製造完整的人腦」,而是分析人類大腦組織發育過程,創造可用於研究一些疾病發病機制的生物模型。
利用「迷你人腦」,克諾布利希和同事模擬出小頭畸形症的發病過程並確定病因。他們預計,這一技術今後還可以用於研究精神分裂症、孤獨症、抑鬱症等影響全球數以百萬計人的疾病。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臨床神經科學教授保羅·馬修斯說,「迷你人腦」有望成為「了解大腦發育障礙原因的全新工具,也可用於試驗可能的治療方法」。就人工培養真正人腦的前景,克諾布利希和其他科研人員承認,前路漫漫。英國加的夫大學精神病學講師迪安·伯內特說:「想利用實驗皿中的一些組織複製大腦的運行,好比剛發明算盤就想用它來運行最新版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兩者之間有聯繫,但我們距離實現那樣的應用還有長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