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危機 味全董座籲檢驗共享
食品安全事件發生時,業者搶驗產品求自清,民間檢驗室塞爆,味全董事長魏應充登高一呼,擬透過GMP共享檢驗資源把關。
魏應充是台灣食品GMP發展協會理事長,他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表示,食品大廠精密儀器設備齊全的中央實驗室,投資金額動輒新台幣2、3億元,聘請100到200位實驗研究人員,自行把關食品原料及成品,中小型業者欠缺財力人力,食品大廠應發揮企業社會責任。
魏應充說,三聚氰胺毒奶粉、塑化劑污染事件,重創食品業界,一旦食品安全事件釀成風暴,沒有業者確保獨善其身;因此,他透過GMP發展協會集結數百名會員廠商的資源,同舟共濟,擬在今年下半年設置檢驗資源共享平台。
GMP發展協會常務理事、統一企業副總經理盧榮宏舉例說明,2年前的塑化劑風暴,殃及統一某款運動飲料下架,從此在市面消失。
去年韓國辛拉麵的調味粉包檢出致癌物質「苯並芘」( Benzopyrene),統一聞訊,立刻自驗泡麵產品,不到1星期確認上游原料到下游成品都沒有苯並芘。
GMP協會共享檢驗資源的運作方式,初步決定除了業者自驗、替上下游合作廠商代驗,也可將自家產品委外檢驗監督,或替其他業者代驗,彼此是競爭合作關係。
台灣的實驗室認證有兩大體系,包括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的「TAF體系」,以及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的「FDA 實驗室認證標章」。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組長蔡淑貞說,食品業龍頭大廠的實驗室,除擁有這2項認證,對於執行的檢驗項目,例如重金屬、農藥、塑化劑、食品添加物等,亦需事先能力考核,事後定期複驗稽查,以確保檢驗結果可信。
魏應充強調,食品業是良心事業,食品從原料端到消費者端,有一條長長的供應鏈,牽涉眾多業者,每個環節的業者應自主管理,上下游齊力把關,確保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