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愛杯中物 把骨頭喝到壞掉
72歲老翁酷愛飲酒,狂飲30多年,疑似因此導致髖關節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鼠蹊處出現拳頭般大囊腫,左腳肌肉萎縮成皮包骨,經由骨科醫師置換人工髖關節才復原。
老翁半年前開始覺得左腿刺痛,且有無力的症狀,原以為只是扭傷、拐傷,去看中醫、上國術館,「喬」了快半年沒起色,左腳肌肉卻一直萎縮,瘦到沒辦法支撐身體重量,走路一跛一跛,又痛得像針刺一般,加上鼠蹊處約有8公分大的囊腫,蹲不下去,痛苦難當,才到台中慈濟醫院就醫。
起初醫師一度懷疑鼠蹊囊腫可能是癌症,再三檢查,確定非罹患疝氣、癌症,而是因為左邊髖關節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塌陷,導致髖關節滑液囊發炎,潤滑液過度分泌,在鼠蹊處形成鼓出來的水球,潤滑液分泌愈來愈多,造成水球愈來愈大。
髖關節股骨頭壞死
骨科醫師蔣岳夆說,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原因包括類固醇、酒精導致,也有3到4成為不明原因,老翁的股骨頭壞死到嚴重塌陷,必須接受人工髖關節的置換手術。
醫師追溯老翁的生活史,發現他從年輕時開始喝酒,30多年下來,天天喝,50歲以後,在家常是2天1瓶高粱酒,如果跟好友一起喝酒談天,更是不醉不歸,聽到醫師研判是因「喝酒把骨頭喝壞」,老翁嚇了一大跳。
老翁說,他以為純天然釀造、濃度高的高粱酒,對身體影響比較小,但蔣岳夆糾正說,「這個講法是誤解」,造成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元兇是酒精,不分啤酒還是高粱,酒精攝取量愈多,罹患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機率就愈高。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症狀包括:髖關節、腹股溝疼痛,使病患活動不便。
蔣岳夆指出,一般治療的方式,早期可以藥物、復健與減壓手術改善症狀,如果一直未治療,或不減少酒精的攝取,髖關節磨損、塌陷太嚴重時,只能施以置換人工關節手術。
蔣岳夆以微創方式為老翁置換關節,傷口只有7到10公分,失血少、恢復快,住院天數短,有利於早期復健。
髖關節由股骨頭及杯狀物髖臼構成,負責脊柱到骨盆與下股間的聯繫,提供整個下肢支點,當髖關節出現問題,軟骨不再平滑,難以運轉自如,將無法承受人體重量,行動能力就會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