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白木耳 環控技術奏效
「沒見過這麼難搞的菇類,一路摸索4年多才成功」,菇類專家林俊義帶著研究團隊以環境控制技術成功種植白木耳,並培育出新品種,辛苦的研究之路為台灣開啟種植白木耳的大門。
亞洲大學健康學院院長、食藥用菇類研究中心主任林俊義,曾任行政院農委會台中縣種苗改良繁殖場長、台中區農業改良場長及農試所長,他就讀中興大學研究所時研究洋菇,從此與菇類結下30多年緣分。
位於台中市霧峰區的農試所,設有菇類研究室,就近推廣菇類種植,霧峰地區種植菇類風氣盛,至今屹立不搖。林俊義表示,台灣菇類年總產值約新台幣100億元,中市占約8成,其中又有7成產地就在霧峰。
他指出,台灣每年白木耳市場需求總值高達6億元,但台灣禁用部分農藥,怕病蟲害的白木耳難以種植成功,幾乎全部仰賴中國大陸進口。
過去,有農民試用鋸木屑栽種白木耳,花1年的時間收成,但品質低、成本高、成功率低,沒人要種。林俊義說,4年多前,他開始走入研究白木耳種植技術。
不能施用農藥,就提供最佳環境。研究團隊透過濕度、溫度及二氧化碳含量等環境控制,在無病蟲害的威脅下,為白木耳營造最佳生長環境,但白木耳卻還不願乖乖的長大。林俊義說,「就像養孩子一樣,白木耳長不好,團隊苦惱不已」。
「沒遇過這麼難搞定的菇類」,陳俊義表示,4年多來,歷經不斷的嘗試摸索,數不清的失敗,幾乎都要放棄了,最終能成功以環控技術種植出白木耳,團隊成員興奮不已。
林俊義說,摸索1年多才知道,「要幫白木耳找個對的伴,才能長得好」。他說,剛開始只下白木耳菌,但怎麼種都種不活,後來才發現以其他菌種作為「伴生菌」,幫助分解培養填充料中的養分,嘗試近10種菌種,才找到親和性最佳的香灰菌,可成功伴著白木耳菌種長大。
研究團隊設計培育白木耳專用的栽培瓶,出菇開口也大有學問,經過長期的試驗找出最佳大小,還申請通過專利。林俊義無奈地說,從2公分到6公分,不斷地試,花很多時間試驗竟發現,竟然只有開口4公分的出菇口,白木耳才會長得好。
目前亞洲大學以產學合作模式與業者合作,進行栽種技術轉移,預計台灣明年即可大量生產白木耳,並研發萃取技術,開發養生食品及化妝品等產品。
林俊義指出,希望能夠輔導更多菇農,推廣白木耳種植技術,為台灣白木耳寫下新頁。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