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城強震土壤液化是幫兇
紐西蘭強震造成基督城建築物嚴重倒塌,除了與建築物本身耐震強度有關之外,大規模的土壤液化也可能是提高地震破壞力的幫兇。
土壤液化是由固體狀態的土壤混合水搖晃轉化為泥漿狀態的行為。就地質材料而言,顆粒愈細的沉積物愈容易產生土壤液化。
一般有兩種土壤可能會發生這種現象:一是黏土;另一是細砂或粉砂質土壤。一般黏土易發生液化是起因在原本於海中沉積之黏土,隨地殼隆起抬升成為陸地後,由於長期受雨水或地下水浸泡淋蝕,沉積物中鈉、鉀等帶電荷離子逐漸流失,喪失電荷的支撐結構力,受震動後極易發生土壤結構崩潰瓦解。細砂或粉砂質土壤的液化則導因於土壤顆粒小,顆粒間的孔隙更小,雖然顆粒間尚有孔隙殘留可以相連通,但容易堵塞、阻力大,水的流暢不易,排水十分緩慢。
地震引發地表岩石、沉積物或地層破裂,局部區域地下水的分布將重新調整。在山坡地與平地接攘或較低窪的有些地方,沿著破裂帶使得較高處的地下水湧入,水壓力剎時增強,甚至直接噴出地表 。低窪地區,含水過飽和的泥質沉積物,更由於加上地震波的壓力刺激,孔隙水一時無法即時排出疏通以消減、緩和壓力,而在孔隙中形成超負荷孔隙水壓。當總孔隙水壓超過土壤圍壓時,土壤的抗壓摩擦力剎那間消失,又因砂土的黏滯力本來就不大,因此瞬間抗剪力強度將消失於無形。土壤受力將以化為無限變形對應而成為液體狀態的泥漿,引發土壤液化現象。由於液化的泥漿已失去了抗剪能力而無法維持固定形狀,形同流體,體積膨脹質輕上浮,並可順勢自由下滑流動。如發生在地表面,輕微則可能僅是水析出地面變得溼潤;或是因沿地面斜坡順勢流動下滑而發生砂土泥漿流動。
台灣921大地震時也曾出現相同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