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尚儀器股份有限公司


[ 發表回應文章 ] [ 回 疾病醫霸 ] [ 回上一頁 ]

支氣管擴張症--bronchiectasis

醫霸/2009/6/26 下午 10:00:203609


支氣管擴張症

支氣管擴張症(bronchiectasis)是常見的慢性支氣管化膿性疾病,大多數繼發於呼吸道感染和支氣管阻塞,尤其是兒童和青年時期麻疹、百日咳後的支氣管肺炎,由於破環支氣管管壁,形成管腔擴張和變形。臨床表現為慢性咳嗽伴大量膿痰和反復咯血。隨著人民生活的改善,麻疹、百日咳疫苗的預防接種,以及抗生素的臨床應用,已使本病的發病率大為減少。

臨床表現

多數患者在童年有麻疹、百日咳或支氣管肺炎遷延不愈的病史,以後常有呼吸道反復發作的感染。其典型症狀為慢性咳嗽伴大量膿痰和反復咯血。

慢性咳嗽伴大量膿性痰,痰量與體位改變有關,如晨起或入夜臥床時咳嗽痰量增多,呼吸道感染急性發作時,黃綠色膿痰明顯增加,一日數百毫升,若有厭氧菌混合感染,則有臭味。收集痰液於玻璃瓶中分離為四層:上層為泡沫,下懸膿性成份,中為混濁粘液,底層為環死組織沉澱物。

咯血可反復發生,程度不等,從小量痰血至大量咯血,咯血量與病情嚴重程度有時不一致,支氣管擴張咯血後一般無明顯中毒症狀。有些病者因支複咯血,平時無咳嗽、膿痰等呼吸道症狀,臨床上稱為“幹性支氣管擴張”。其支氣管擴張多位於引流良好的部位,且不易感染。

若反復繼發感染,支氣管引流不暢,痰不易咳出,可感到胸悶不適。炎症擴展到病變周圍的肺組織,出現高熱、納差、盜汗、消瘦、貧血等症狀。一旦咳痰通暢,大量膿痰排出後,患者自感輕鬆,體溫下降,精神改善。

慢性重症支氣管擴張的肺功能嚴重障礙時,勞動力明顯減退,稍活動即有氣急、紫紺、伴有杵狀指(趾)。

早期或幹性支氣管擴張可無異常肺部體征。病變重或繼發感染時常可聞及下胸部、背部較粗的濕囉音;結核引起的支氣管擴張多見於肩胛間區,咳嗽時可聞及幹濕囉音。

治療

支氣管擴張的治療主要是防治呼吸道的反復感染,其關鍵在於呼吸道保持引流通暢和有效的抗菌藥物的治療。

一、保持呼吸道通暢

通過祛痰劑稀釋膿痰,再經體位引流清除痰液,以減少繼發感染和減輕全身中毒症狀。

(一)祛痰劑 可服氯化銨0.3-0.6g,溴已新8-16mg。亦可用溴已新8mg溶液霧化吸入,或生理鹽水超聲霧化吸入使痰液變稀,必要時可加用支氣管舒張劑噴霧吸入,以緩解支氣管痙攣,再作體位引流,以提高其療效。

(二)體位引流 體位引流的作用有時較抗生素治療尤為重要,使病肺處於高位,其引流支氣管開口向下可使痰液順體位引流至氣管而咳出。根據病變部位採取不同體位引流,每日2-4次,每次15-30min。體位引流時,間歇作深呼吸後用力咳, 同時用手輕拍患部,可提高引流效果。在引流痰量較多的病例,應注意將痰液逐漸咳出,以防發生痰量過多湧出發生窒息,亦應注意避免過分增加患者呼吸和迴圈生理負擔而發生意外。

二、控制感染 支氣管擴張急性感染時,常選用阿莫西林(amoxicillin)0.5g,每日4次,環丙沙星0.5g,一日2次;或口服頭孢類抗生素。或用青黴素80萬u和慶大黴素8萬u肌肉注射,一日2次;嚴重感染時可用氨苄青黴素4-6g,或一、二代頭孢菌素加丁胺卡那黴素靜脈滴注。對平日無症狀的輕症患者,發生上呼吸道感染後,可服SMZ-TMP2片,每日2次,或紅黴素、麥迪黴素0.3g,一日3-4次。另全身用藥配合局部給藥,可提高抗菌效果。可用青黴素10-20萬u或慶大黴素4萬u,於體位引流後霧化吸入,每日2-3次。有時可考慮環甲膜穿刺,注入抗生素及濕化液,加強抗菌和排痰作用。經纖支鏡局部灌洗後,注入抗生素也有顯著療效。

三、手術治療

反復呼吸道急性感染或(和)大咯血患者,其病變範圍不超過二葉肺,尤以局部性病變反復大咯血,經藥物治療不易控制,年齡40歲以下,全身情況良好,可根據病變範圍作肺段或肺葉切除術。若病變很少,且症狀不明顯,或病變較廣泛累及兩側肺,又伴呼吸功能嚴重損害的患者,則不宜作手術治療。


[ 我要回應 ] -> 支氣管擴張症--bronchiectasis

志尚儀器股份有限公司

最新廠商動態!

OMEGA ENGINEERING ;OMEGA代理;熱電偶接頭;熱電偶線;感溫線;偉吉達;
WHATMAN代理空氣採樣濾紙;玻璃纖維濾紙;G/A GF/B GF/C暨相關過濾素材; 2020 Cytiva代理Whatman濾膜及耗材;
不銹鋼三層推車;不銹鋼二層推車;實驗室推車;歡迎同業洽詢;
BROOKS質量流量控制器;PC540;BROOKS代理;質量流量控制器;BROOKS 5850E;
OMEGA ENGINEERING ;OMEGA 代理商;熱電偶接頭;熱電偶導線;熱電偶公母接頭;熱電偶感溫線;

更多

最新儀器!

山瑞科學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6-2017 tw17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台灣儀器網

台灣儀器網Tw17 行動條碼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