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屬,尤其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種真菌病。該原菌既可侵犯皮膚和粘膜,又能累及內臟。
臨床表現
根據念珠菌感染部位的不同,臨床上可分如下幾種類型:
一.皮膚念珠菌病
念珠菌性擦爛紅斑慣發於皮膚皺褶部位,如臂溝、腹股溝、頸前乳房下、腋窩、臍窩、以及陰唇。表現為紅斑糜爛及有浸漬發白的膜狀鱗屑,邊界較清楚,周圍可見紅色丘疹、水皰或膿皰。自覺癢,常見於糖尿病,肥胖及多汗的患者。
指間糜爛常發生在中指和無名指之間,雙手經常于水中操作的人,如瓶子工人容易罹患本病。皮損呈卵園形,表現為浸漬和糜爛,境界鮮明。自覺有痛疼感。偶爾也可侵犯足踐而呈糜爛型足癬。
念珠菌性甲溝炎和甲床炎的臨床特徵參見甲真菌病。
少數患者由於身體衰弱或有免疫缺陷者,可發生全身泛發生皮膚念珠菌病。其表現呈廣泛紅斑及鱗屑性損害,邊界較分明、周邊常有散在丘疹或水 皰。常伴發鵝口瘡或胃腸炎。
極個別的皮膚念珠菌病患者之皮膚是內芽腫或痱子樣丘疹。
二.粘膜念珠菌病
(一)念珠菌病性口炎:俗稱鵝口瘡,多見於嬰幼兒或重症疾病的晚期。好發在口腔粘膜、舌面、咽喉、齒齦及唇,皮損表現為散在大小不等乳白薄膜,其狀如鵝口裏,故名。該膜容易揩去而呈潮紅濕潤面。
(二)口角炎:發生于口角,單側,也可對稱。皮疹為浸漬、糜爛或皸裂,常伴有滲液少許及結痂。若有維生素B2 缺乏時,更易誘發念珠菌性口角炎。
(三)女陰陰道炎:患者白帶增多,呈水樣而混 有豆渣樣物質。陰道粘膜發紅、糜爛、間可附乳白色薄膜。大陰唇輕度紅腫、糜爛而呈濕疹樣變。自覺劇癢。
三.內臟念珠菌病
本病臨床多見於身體抵抗力降低,特別是長期應用抗生素或皮質類激素的患者,較為常見有:
念珠菌性腸炎,病人表現腹部不適,腸蠕動亢進,慢性腹瀉和肛門癢甚。
念珠菌性支氣管炎,其主要症狀為咳嗽及咳出粘液性膠狀痰,可從中查出病原菌。本病呈慢性經過,時作時止,對健康影響不大;念珠菌性肺炎,患者常有胸痛,可伴體溫增高。多見咳嗽及咯出粘稠膠狀帶有血絲的痰。聽診和X線檢查均有異常。病重者,可引起死亡。
念珠菌性泌尿道炎,病原菌自尿道逆行感染而引起尿道炎,膀胱炎和腎盂腎炎。病人有尿急、尿頻、尿痛、排尿困難或血尿等症狀發生。此外,念珠菌還可引起食道炎、心內膜炎、腦膜炎、敗血症等,亦可侵犯肝、脾等其他內臟。
治療
應儘量除去與本病發生有關的誘因,如長期大量應用廣譜抗生素,皮質類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的病人須考慮停藥或減量;若有糖尿病和惡性腫瘤等並發病,應予以相應的處理;保持患處乾燥、清潔。
一.內用療法
(一)制黴菌素:本品可抑制白色念珠菌,但不易從胃腸道吸收,故僅適於消化道感染或作為霧化吸入治療呼吸系統感染。內服每次50萬~100萬單位,一日三次,連用1~2周。
(二)兩性黴素B及球紅黴素靜滴治療內臟念珠菌病有一定效果,但毒性較大,須注意觀察。國產廬山黴素與兩性黴素B有相似的療效。
(三)克黴唑:成人每日劑量2~3克,分三次內服,連續用2周。
(四)酮康唑:成人量200mg ,每日一次即可。還有人提 出本品200 mg,隔日服一次與每日一次,效果相同。
(五)大蒜注射液20~40ml,加入葡萄糖液靜滴,每日一次。療效較滿意,毒性亦小。
(六)轉移因數肌注隔日一次或內服甲氰咪胍300 mg,每日四次,可以提高機體細胞免疫功能,對促進病人康復有裨益。
二、外用療法
皮膚粘膜念珠菌僅採用外用療法即可奏效。臨床應用可酌選龍膽紫、制黴菌素、兩性黴素B、球紅黴素及咪唑類藥等作主藥,配製成溶液、軟膏、泥膏或乳劑以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