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您對以下影片也有興趣!!!
哈伯望遠鏡24歲慶生照光彩奪目 Hubble revisits the Monkey Head Nebula for 24th Birthday Snap
哈伯太空望遠鏡要過24歲生日了。一如過去每年生日,美國航太總署與歐洲太空總署共同發布慶生照,今年慶生照是拍攝自獵戶座的猴頭星雲,此宇宙深處光彩奪目,是孕育恆星的搖籃。
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於1990年4月由太空梭發現號帶入軌道,展開長期太空觀測研究作業,為延長哈伯望遠鏡的服役年限,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於2009年5月派出太空梭順利完成維修作業,理論上將服役年限再延長5到10年。
歐洲太空總署與美國航太總署今天發布的哈伯太空望遠鏡慶生照,是位於獵戶座,距離地球6400光年的NGC 2174星雲,也被稱為猴頭星雲(Monkey Head Nebula)。
根據歐洲太空總署的形容,慶生照是猴頭星雲的一部分,由於超過人類可見光的範圍,這張慶生照是利用多種不同濾鏡,並組合多張哈伯望遠鏡觀測照片所完成。
慶生照裡可清晰看到恆星在耀眼的宇宙氣體與星塵所組成的星雲中逐漸孕育生成,較為深暗有如滔天海浪般的星塵,與湛藍明亮的宇宙氣體在慶生照中形成強烈對比。
為了慶祝哈伯太空望遠鏡的太空觀測任務滿24年,相關組織與太空科學家本週將在義大利羅馬舉行研討會,探討哈伯太空望遠鏡在過去20多年中影響深遠的重大科學突破。
哈伯太空望遠鏡於1990年由太空梭發現號搭載升空,進入軌道展開研究工作,但曾經因為反射鏡研磨有誤,觀測影像模糊不清,NASA經過1993年、1997年、1999年、2002年以及2009年等5次任務,將哈伯太空望遠鏡充分整備妥當,發揮極大觀測功能。
哈伯太空望遠鏡過去成績斐然,捕捉到令人屏息的宇宙奇觀,例如最為知名,距離地球6500光年之遠的老鷹星雲(Eagle Nebula)恆星形成區域的奇景,甚至被暱稱為「創世紀之柱」(Pillars of Creation)。
它也幫助測定宇宙大約137億年的年齡,估算宇宙擴張的速度比原先推測的要快,並證實星系中央存在極大質量的黑洞。哈伯太空望遠鏡的設計可觀測到宇宙形成之初大約8億年的模樣,經過更新設備,它進一步協助天文學家觀測到宇宙僅5億年到6億年的景象。
Superomniphobic 華裔發明超疏液不沾液~荷葉的靈感
洛杉磯加大機械與航天工程研究所(UCLA Mechanical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發明「超疏液」(Superomniphobic)結構,任何材料都可以通過類似超級不沾液的微奈米「超疏水」結構使表面變成「超疏液」,讓所有液體都不會浸潤到該物質中。該研究日前發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上,並已申請國際專利「轉變任何材料表面為疏液體表面」。
「超疏液」結構的發明者之一,來自浙江大學的洛加大劉挺毅博士表示,「超疏液」的概念源自於下雨後荷葉表面上有立體且晶瑩的水珠,代表荷葉表面非常疏水,不會讓水珠浸潤到葉子裡。生活中許多防水材料皆由化學結構組成,舉例來說,乾淨的玻璃其實能夠被大部分液體附著,下雨時水珠之所以不會依附在汽車的擋風玻璃上,是因為擋風玻璃已經塗上防水塗層。
如同當今人們煮飯時使用的不沾鍋,其表面塗上鐵氟龍(Telfon)化學材料和微奈米結構的概念,此前已經有人製成「超疏水」和「超疏油」的表面。然而氟化物液體可以完全浸潤現有的一切化學材料,使得之前利用化學塗層的技術失效。這次發明的「超疏液」表面不需要使用化學塗層,而是純物理結構。理論上任何材料只要用此種物理結構製成,就可以阻擋各種液體滲透。
劉挺毅說,「超疏液」表面是由像很多小傘的微奈米結構組成,僅5%是物質表面,另外95%是空氣。儘管如此,微奈米結構卻能有效地支撐液體無法進入小傘周圍的空間,使得液體無法滲透到物體表面。
在科學期刊中,他們對比展示鐵氟龍(化學結構)和「超疏液」(純物理結構)的差別。在「超疏液」表面上,無論是水、甲醇、全氟己烷(3M FC-72電子氟化物)的液滴均仍呈現如珍珠般的立體形狀。但在鐵氟龍表面上,水、甲醇液滴雖也立體,但較扁平,而全氟己烷則是瞬間完全浸潤鐵氟龍表面,看不到任何立體液滴。
「超疏液」用途極廣,可望對醫療器材發展有極大貢獻。由於許多醫療器材置入人體後,過了一段時間和人體內的生物接觸,便會使植入體內的器材產生生物淤積。劉挺毅說,這個概念就如同船在海上行進時,海中許多生物會分泌一些東西讓自己能夠依附在船上。因此,每當船上岸後,可以見到船身上黏有許多苔癬或海中小生物。換句話說,「超疏液」的醫療器材有望防止人體內醫療器材上的生物淤積。